解决人象冲突
亚洲象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列出的濒危物种。在我国,亚洲象主要栖息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,随着国家对热带雨林及亚洲象种群保护不断加强,野生亚洲象数量已从80年代的170多头恢复到300头。
亚洲象数量增加,其活动范围也开始不断扩大,频繁进入村庄及城市“肇事”,人象冲突频发。而传统靠护林员人工跟踪,或者借助无人机追踪野象都无法保证24小时的全天候观察和预警,而且雾天、雨天常会出现漏判、误判的情况,监测人员安全也会面临风险。
面对人工监测预警不准确、不及时的问题,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与浪潮合作,基于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,为亚洲象生态保护搭建了从终端,边缘到云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,将雨林中的红外相机,摄像头、无人机等采集设备编织成一张数据网,实现全天候实时采集图像及影像数据,边缘端通过部署高精度的亚洲象AI识别模型,能够对实时回传的图像和视频流进行毫秒级的精准辨识,秒级预警,预防人象冲突的发生。同时,边缘侧清洗后的数据会同步到云中心,进行亚洲象AI识别模型训练、优化,数据汇集、数据挖掘等。
红外相机夜间拍摄到的亚洲象画面
目前,这套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已成功预警千余次,有效预防了人象冲突事件的发生。同时基于系统收集到的几十万张观测影像,夜间影像模糊不清与亚洲象残缺影像识别等技术难题被先后攻克,亚洲象AI识别精准度从国际平均的60%跃升到96%,且仍在不断提升。
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识别大象行踪
守护共同的家园
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的搭建,不仅是为了缓解人象冲突,守护亚洲象,更重要的是为濒危物种保护、生态保护提供新的示范。
在人工智能、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,亚洲象研究专家们不再需要去翻山越岭,又期待又害怕地去寻找濒危物种的足印、粪便、吃剩的食物残渣,只需登录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的数据汇集平台,专家们就可以对象群数量、生活状态、食物链上下游、亚洲象分布与迁徙规律、雨林湿度、温度等展开深入的研究分析,也为开展深层次的物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研究,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数据参考。
用科技让世界更美好,应是每一个科技创造者的责任与使命。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,既是浪潮以科技助力濒危物种和生态保护的一次探索,也是对这一使命的践行。随着探索的成功,浪潮计划将科技的力量延伸到更多珍稀、濒危物种保护中,让技术去发现,让数据去发声,用科技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。